• 2023-06-04 12:26:32
  • 阅读(9112)
  • 评论(4)
  •   据教育部,高考是广阔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联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重视。2023年高考接近,广阔考生正在活跃调整状况、沉着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唆使分布涉考虚伪信息、贩卖制作焦虑,乃至施行诈骗、诱导考生考试做弊,严峻打乱考试招生次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呈现的一些典型事例,慎重提示广阔考生和家长,必须进步警觉,谨防上当上当,做到诚信考试。

      一、安排高考做弊,逃不过天道好还

      【事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协商在考试中安排做弊,由朱某某供给试题,温某担任寻觅“枪手”,一起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照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加者和安排者都被敏捷捕获。考生朱某某犯安排考试做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分金人民币6000元。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清晰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安排做弊的”“向考生供给试题、答案的”,都归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处理安排考试做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说》清晰,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安排做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峻”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

      【提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坚持高压严打态势。提示广阔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遵法,不要一时模糊,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行行

      【事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规划学专业统考中,两名做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捕获。两名安排考试做弊者别离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替代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清晰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安排做弊的”“替代别人或许让别人替代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归于违法行为。

      【提示】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法逐渐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办理,谨防替考等做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信任不法分子的迷惑,避免ps教程上当上当,更不要心存侥幸替别人或许让别人替代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做弊毁出息

      【事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进场安检,违规带着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照试卷发至QQ群寻求回答未果。根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方法》清晰规定,在考试过程中运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做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果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清晰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带着或许运用考试做弊器件、资料,情节严峻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中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背治安办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办理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布置展开高考手机做弊专项办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们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愿望奋斗,在考试完毕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会集回放审看,确认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恪守考场规矩各项要求,恪守考务人员办理,回绝带着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恪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因小失大。

      四、虚伪宣扬不行信,没有“馅饼”有“圈套”

      考试出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扬案牍和招生广告常常呈现在各种考试训练组织的招生宣扬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揭露的教育训练组织虚伪宣扬、广告违法行为典型事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伪宣扬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诈骗行为问题。虚拟教育师资的才能和水平、对教育训练作用进行过火的夸大和宣扬、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伪宣扬已成为训练组织施行诈骗惯用的花招。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清晰规定,教育、训练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经过考试、取得学位学历或许合格证书,或许对教育、训练的作用作出明示或许暗示的确保性许诺;(二)明示或许暗示有相关考试组织或许其工作人员、考试出题人员参加教育、训练;(三)使用科研单位、学术组织、教育组织、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许形象作引荐、证明。

      【提示】高考试题归于国家绝密级资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端严厉的办理办法。各类训练组织底子不行能确保考生“包过”,也不行能供给“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相信虚伪宣扬,上当上当,形成财产损失,贻误名贵的温习时刻。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行碰

      【事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完毕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走漏试题。经公安机关侦办,查明系歹意修改“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渠道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刻仍显现为开考前,形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还有单个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相同归于考后歹意修改的“占坑帖”。

      【提示】律师和专家提示,假如考生歹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背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峻的还会构成犯罪。假如训练组织或其别人员以非法占有为意图,经过发布“占坑帖”的方法,虚拟考前能取得试题或许“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得数额较大的公私资产,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文娱别人,最终“愚了”自己。

    原标题: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 提示广阔考生诚信考试 谨防上当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