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25 09:03:49
  • 阅读(14279)
  • 评论(14)
  • □杨琳 本报记者 吴梦琳

    目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的后期制作已完成,正处于审片阶段。电视剧讲述了1935年红军主力部队进入凉山彝区后,先遣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与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在小叶丹的护送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故事。“就让我们用这海子里的水,以水代酒,对天盟誓,如何?”在静谧广阔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把这面象征着光荣和胜利的旗帜,授予你们。”剧中,小叶丹接过刘伯承手中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的旗帜,汉彝群众热烈欢呼。

    “彝海结盟”几经波折

    看着红军通过彝区,彝区民众夹道欢迎的镜头,《彝海结盟》导演、编剧王伟民的心情有些复杂,在他研读史料和拍摄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预告片中彝海结盟这几十秒镜头背后,并非一蹴而就。“红军过彝区一路受阻,走到结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长期压迫,彝族与汉族间的隔阂、猜疑很深,给红军通过彝区带来很大困难。1935年5月,肖华与红军总部工作团团长冯文彬一道,率领红一军团侦察连组成的工作团开路,进入大小凉山彝区。

    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蛊惑宣传,当彝族同胞听说红军将要进入彝区时,便将山涧上的独木桥拆毁,把溪水里的石墩搬开隐藏在山林里,红军只能边行军边砍树架桥,修整道路。跟在主力后面约百米远的工兵连,也遭到彝族同胞的堵截。

    决不向彝族同胞开枪

    与此同时,刘伯承和聂荣臻亲自对官兵进行动员。他们了解彝族同胞对红军有误解,要消除误解必须要先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他们下令,无论如何都不准向彝族同胞开枪。

    可彝族同胞仍然不许红军通过,肖华通过通司(彝语“翻译”)耐心地向彝族同胞解说红军的政策,直到遇见了小叶丹的四叔。肖华向小叶丹四叔表示,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区不是打彝族同胞,而是借路北上,并告诉他刘伯承将率领大批人马路过此地,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

    其实小叶丹也一直在打听红军的消息,他知道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也知道红军一直严守决不开枪的规定。加上小叶丹的四叔将肖华带来时,肖华告诉小叶丹,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红军同彝族是一家人,于是小叶丹慢慢打消了顾虑,答应与刘伯承结盟。

    结盟仪式按照彝族风俗进行,刘伯承和小叶丹来到海子边庄重跪下,毕摩(彝语“祭师”)将一只公鸡的嘴角剖开,将鸡血滴进盛着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饮而尽,歃血为盟。按照彝族的习俗,如果一方将来有二心,便如同这只鸡一样死掉。结盟当日,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正式成立,刘伯承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果基小叶丹,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

    次日,在小叶丹等的护送下,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的战役胜利赢得了先机。

    演员无一人叫苦

    电视剧中有一场戏是刘伯承向彝族头人借粮,剧中,红军先遣支队到达泸沽镇,面临断粮的困境,附近的彝人大户大都不愿卖粮食给他们。为了取得信任,刘伯承亲自去头人家做工作。但山路滑坡耽误了行程,讲究承诺的头人避而不见。为了表达诚意,刘伯承带人在大雨滂沱中久久等待,终于感动了头人,答应借粮。“光是刘伯承等人雨中等待这场戏,我们拍了40多分钟。”王伟民告诉记者,这场戏在凉山实景拍摄,拍摄地都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虽然是6月,但高海拔地区温度比较低,这场雨戏拍下来,演员们都冻得不行,但他们都咬牙坚持过来了,没有一句抱怨。”

    “今年5月,我们剧组重走了这段长征路,一路上,我们对红军行军的过程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在崎岖的沙石路上颠簸了七八个小时才来到皎平渡,可以想象CGM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当年红军长征之艰难。”王伟民发现,之后再到凉山拍戏,演员在实景中能克服困难迅速入戏。“因为他们走过这段路,知道扮演的角色曾经靠着信仰,完成了这一壮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