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饶毅等大咖:为一件“大事”而来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赵婀娜赵永新
12月10日,杭州西溪宾馆。
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饶毅、钱颖一、甘中学、张辉、赵伟……近百位教育、科技大咖汇聚一堂,共同见证和参与一所特殊学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湖高研院)的成立。
之所以说这是一所特殊的学院,是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剑指”世界一流的综合性高等研究院。同时,学院的创办者都是当下教育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习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扎实的国外知名学府工作和求学的经历,有着丰沛的国内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问鼎世界一流”的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人生为一大事来。在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饶毅看来,他们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件大事而来。
(一)
西湖高研院,为何如此吸睛?有啥与众不同之处?
西湖高研院打算做什么?同当下其他高等研究机构有何不同?这些问题自然是公众最为关心的。
打开研究院的简介,这样的内容跃然眼前:新型的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正在筹备中的西湖大学的前身。以探索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命,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希望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建设成为高起点、小而精、独具特色的新型研究机构。
仔细揣摩,高起点、小而精、独具特色是最吸引人的字样。
按照研究院目前的设置,从博士生培养开始,暂不涉及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尽管研究院体量不大,但“小而精”的特点表现得十分充分。下设四个研究所,分别为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和前沿技术。
其中,生物学研究所领衔者为施一公。涵盖与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各领域。计划设置3个重点京津冀一体化最新消息实验室,包括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多组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由饶毅担任负责人,致力于连接生物学研究、针对人类状况、以改善人类健康为目的基础研究。理学研究所由潘建伟担任负责人,致力于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复分析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等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前沿技术研究所由陈十一担任负责人,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要战略,建立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为特色的学科群,计划设置8个重点实验室,涵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海洋、大数据与大规模科学计算、生物工程等领域。
“仅设立四个研究所以及从博士生阶段开始,是有充分考虑的。不求大而全,而是一开始就是高起点,能够在研究方向和思路上充分与世界接轨。而且由这四位在各自领域均为领军者的顶尖学者来担任负责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定是有质量有高度的。”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不少与会学者分析。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剑指”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民办高等研究院。其民办的属性也颇为引人关注。
在施一公看来,“纵观世界近代科教发展史,民办大学由于其办学灵活多样而展示出巨大的实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一批民办名校不仅培养出包括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一代代优秀学者,还成为科技密集型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但目前主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还未曾在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尝试。”
“这个空白需要一代人携手迈出第一步去填补。”借鉴公立高校的先进经验,同时充分发挥民办院校机制灵活、与市场更近的优势,西湖高研院以及未来的西湖大学在致力于填补我国尚缺乏世界一流的民办高校这一空白。
(二)
“我年轻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参加他们的活动”
“我年轻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段话出自杨振宁,10日的成立大会上,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专门发来视频,他说,“我年纪大了,只能祝贺他们大大的成功。”
能让杨振宁先生因未能参与其中而感到些许遗憾的事情,一定无关功利,而关乎情怀。
是的,关乎情怀。西湖高研院是西湖大学的前身,谈及创办西湖大学和研究院的初衷,四位创始人的心中有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昙花一现的科技救亡的曙光,也有西南联大这一中国近代科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更有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世界舞台上开始‘亮剑’。但是,中国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严重缺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每一个挑战都将会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制约。”施一公说。
关于成立西湖大学的考虑,其实早就在几位创始人心中酝酿。
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是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专家,因国家的呼唤,回到国内。而早在回国之初,他们就在认真考虑为国家的富强、科技的进步做点什么,留下些什么。
记得两年前,在采访施一公、陈十一、饶毅,以及新奥集团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等“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的成员时,他们就曾提及这样的想法: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当中,有21位都曾出国留学。他们的努力让新中国独立自强于民族之林真正成为可能。23个人就做出了这样伟大的成就,千人学者现在有3000人,总得给这个国家、整个民族留下点什么……
那时他们就在思考有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话题,在思考当美国决心要在科技领域取得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突破时,就真的具备了这样的科技战略领先优势,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那时,千人计划的学者们就希冀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国家建立更好的科技研发和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盼望着中国能够超越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吸引地和培养地。而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一定要做点什么。
就这样,从2015年5月起,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等国家千人计划数千名专家和国家科技、教育工作者一起,开始了学校的筹建,西湖大学(筹)的创建之路开始从梦想走向现实。这所定位为高水平、高起点,新型民办、小而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依托于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集顶尖科技专家群体领衔办校,将“聚焦基础学术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致力于创造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成为支撑、推动中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发展目标。
而在西湖大学筹备期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为其前身,应运而生。
(三)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有阻力,有风险
梦想是美好而丰满的,但实现的路注定不平坦。
“毫无疑问,创办这样一所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办西湖高等研究院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有阻力,有风险。”正如施一公所言,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需要一大批企业家的慷慨资助,也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的群策群力。
一所民办院校的起步,资金是绕不开的话题,西湖高研院同样如此,一定离不开大量有情怀的企业家的支持。幸好,研究院的起步获得了吴亚军、王东辉、王健林、马化腾、葛航、黄昌华、邓锋等多位企业家的慷慨解囊;熊晓鸽、丁列明、范渊、甘中学、黄晓庆、刘佳炎、华绍炳等千人学者也都欣然捐赠。但未来,学院依然需要更多企业家的持续支持。
另一方面,西湖高研院能否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离市场更近的优势,将民办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趟出一条新路,最终实现“与我国众多优秀的公立大学交相辉映”的目标,让“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的愿景从理想照进现实,仍需要锐意创新。
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也在对创始者们给出充分肯定之后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施一公他们有爱国的热情、远大的理想,有一种追求,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也代表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但这毕竟是一条需要改革探索的新路,还面临许多挑战。
为一“大事”而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而来,为伟大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来。尽管最终目标的实现仍需假以时日,但西湖高研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而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半亩方塘工作室出品)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