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12 16:46:49
  • 阅读(12618)
  • 评论(12)
  •   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九中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于2016年9月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初中学生课堂,学生通过亲手制作风筝火山泥、剪纸、面塑、草编,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介绍

      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火山灰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授课教师支瑞立先生自幼酷爱老北京风筝艺术,1979年拜在老艺术家刘汉祥门下,开始潜心学习北京传统风筝的制作技艺,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支老师继承并发扬了老北京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创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精品风筝,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2015年全国风筝精英赛第一名、2016年全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大赛二等奖。

    支瑞立先生为学生介绍风筝历史

    学生制作"孙悟空"风筝

      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授课教师燕山王老歪王福生,由于从小患小儿麻痹症,所以他的童年就比其他的同龄孩子少了很多乐趣。于是他从四岁半开始剪纸,到后来,一把剪刀,一张纸,不描不画,便生"花"。在2008年残奥会征集中国残疾人民间艺术家作品时,他的一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成功被收录在《2008年残奥会中国残疾人民家艺术家作品集》中。如今,他正为了他的剪纸梦,为了他的中国梦,在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道路上坚持着。

    学生正在按照王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花样剪纸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授课教师:面塑夫妻——田西杰、邵在礼,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年轻时因面塑而结缘,一直走在宣传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前沿,发挥余热,将自己毕生所学发扬光大,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

    学生正在专心捏泥人——鹦鹉

      草编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草编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