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13 03:01:28
  • 阅读(6468)
  • 评论(13)
  • 原标题:国际调查:请通知80年前的“南京”,人们从未忘却

    中新网12月13日电(吴倩 王诗尧 孟湘君) 归纳报导,本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作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南京”正阅历着最为漆黑的一段时期;80年后,人们用实际行动通知那年的“南京”,前史,从未被忘却,正义,将代代传承。

    【一】

    坐落在日本驻韩大使馆邻近的“平和留念雕像”慰安妇清风博客-福利游戏|最新情报|实用技术|下载分享博客少女像

    12月11日,菲律宾马尼拉湾,距日本大使馆约3公里处,新安放了一座慰安妇铜像。底座上的文字写道:“这是日本控制下遭受优待的菲律宾女人的回想。”这或是这个东南亚国家初次安放此类塑像。

    近年来,多座慰安妇塑像落地韩国、美国、德国……那些以生命控诉战役罪恶的女人,在血肉之躯湮灭后,得到了思维和精力的连续。

    11月23日,韩国国会法制司法委员会表决通过“日军慰安妇受害者的日子安稳援助法”修正案,指定每年8月14日为该国“慰安妇留念日”。此外,《南京大屠杀史》韩文版也已正式首发。这部记载南京惨案最完好的原创性研讨巨作,将通过多种语言向全球发声。

    10月26日,经争辩与投票,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了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该省“南京大屠杀留念日”的动议,创西方先例。

    上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郡,一座留念医师威尔逊的留念碑完工。那位被称为“蓝眼睛的南京人”的美国医师,冒着生命危险留守1937年的南京,保护救助了许多南京市民。他在当年的日记函件中,翔实描绘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成为向国际展现本相的见证史料。

    请通知80年前的“南京”,国际社会从未忘却。

    【二】

    材料图:我国市民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门口通过。(泱波摄)

    “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名战士,对日军的暴行感到羞耻”。本年9月9日,98岁的日本老兵三谷翔在家中去世。就在去世前几天,这位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仍在吃力地倾诉,自己年少时被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前史。

    如果今日的三谷翔去住APA(阿帕)酒店,翻阅一下那里的集团老板元谷外志雄关于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的“作品”,他会不会痛斥曲解;如果他看见孩子们唱着当年自己唱过的军歌、“拼刺刀”,喊标语,他会不会咬牙切齿?而这些,都在日本实在上演了。

    作为30年来致力于研讨南京大屠杀的日本闻名学者,松冈环深知局势杂乱。她供认,研讨遭到了“右翼实力的阻遏”。“的确有许多困难,”她指出,尽管日本有不少人支撑她,但“这个力气还不行强”。

    谈及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原因,松冈环坚定地说:“是为了日本的孩子。期望他们能了解实在、完好的前史”,“因为常常被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所鼓舞,我不期望变节他们的等待”。

    请通知80年前的“南京”,日本有识之士从未忘却。

    【三】

    材料图:我国二战劳工宣布说话。

    在我国,跟着近来最年长幸存者、百岁白叟管光镜的与世长辞,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缺乏百人。

    不过,回想起70多年前被日本政府强征为劳工的悲惨遭遇,88岁的我国白叟闫玉成仍不由得落泪。本年11月,他第2次踏上了日本疆土,意图只要一个――代表数万二战我国受害劳工“讨公道”。

    上世纪90时代至今,民间对日索赔之路走了20多年,寸步难行。据统计,现在二战我国劳工幸存者只剩下103位,而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变少。“真期望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看到那一天”,闫玉成说。

    材料图: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展出。

    从心口到纸笔,幸存者们的回想,承载了前史难以承受之重,成为最有力的档案与证言。但是,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两年后,因为日本政府重重阻遏,历经三年预备、两度申报的慰安妇档案项目本年未能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回想名录》。

    但在“慰安妇问题研讨第一人”、该项目中方首席专家苏智良看来,申报是为文件材料保护争夺空间,仍不能抛弃任何纤细的作业。“未来很难,但也要尽力去做”,面临2000多件相关材料,他坚定地说。

    从民间到政府,从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留念典礼的举办,到上海淞沪抗战留念馆等多馆的展览和活动,都照应了同一个声响:

    请通知80年前的“南京”,我国从未忘却。

    【四】

    1938年12月,抗战到了困难时刻,娴熟的司机和技工紧缺,国民政府电请南洋闻名华裔首领陈嘉庚先生代为招募机工,回国抗战。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华裔热心呼应,经严厉选拔,3000多名南洋华裔机工于1939年分9批回到祖国,参与抗日。

    因为东南山河相继沦亡,偏居大西南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抗战的生命线。据统计,1939年到1942年,将近一半南侨机工献身在滇缅公路上。

    “我13岁从印度归国抗日”,本年90岁的蒋印生回想其时的景象道,“我们白日不敢开车,有日军的轰炸和扫射,晚上就在路上铺上白布条当指路牌,关着灯走。”蒋印生说,在一次使命中,紧跟他死后的一辆运输车被日军摧毁,车上战友都罹难,走运的是他逃过一劫。

    无论是战时,仍是平和时代,多年来,海外华裔华人用持之以恒的尽力,让更多人铭记前史。美籍华人鲁照宁11年来屡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捐献史料,迄今累计赠予日军侵华铁证等史料已达900余件。

    材料图:张纯如。

    “我们的方针是要日本人抱歉、补偿、建碑、立馆”,“要像德国人对二战的情绪一样”。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如是说。

    “保卫忠诚的巨大女人”――张纯如被如此评估。她用三年拜访许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参看很多前史文献,直面各种触目惊心的材料,于1997年出书了《南京大屠杀》一书,揭开了那段惨无人道的回想,震动西方国际。

    而在女儿受抑郁症困扰离世的13年后,母亲张盈盈表达了自己的信仰:她正像千千万万为保护史实、保卫本相的人们一样,持续奔波。

    2017年12月9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各界华人举办主题为“铭记前史,祈愿平和”的“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追思会”。现场2米多高、6米长的签名板上,签满了姓名。

    10日下午,美国旧金山举办第21次“南京祭”,华裔、韩裔、菲律宾裔、非裔及白人社区各界人士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献上白色玫瑰。

    13日,208个华裔华人社团将在国际各地,举办南京大屠杀罹难者吊唁活动。

    请通知80年前的“南京”,海外华人华裔、爱国人士从未忘却。

    【五】

    80年悠悠岁月,几乎是一个人的终身。这一人类浩劫的回想,不该、也不会跟着时刻的消逝被忘记。请铭记,南京。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