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22 06:00:10
  • 阅读(12969)
  • 评论(9)
  •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陈然】在香港专业进修校园(简称“港专”)上星期的毕业典礼上,有毕业生做出不尊重国歌行为,当即被赶进场。面对学生“质问”,该校校长陈卓禧掷地有声地回应:“这是一所爱国爱港的校园。”各界纷繁为陈卓禧点赞的一起,也注意到本来香港有一批传统的爱国校园。

      这些传统爱国校园大多创立于二战后,其时香港百业凋敝,失学严峻。一些认同中共的社会人士筹募经费办学,创立了香岛中学、培侨中学、福建中学、旺角劳工子弟校园(该校后来兴办的一所夜校发展为“港专”),首要是为清贫子弟供给教育。这些校园也曾是香港左派传达思维和培育接班人的当地,培侨中学曾接收过许多左派人士的子女,比方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因态度“亲中”,这些校园遭到港英政府的镇压。将军澳香岛中校园长邓飞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港英政府对爱国校园的约束和冲击首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制止爱国校园毕业生报考纪律部队或政府公职;二是以查看清洁、消防等托言进入校园内,任意打乱课堂秩序。“第二点姑且能够拉斯维加斯平台战胜,但是第一点的冲击力真的太大了。”邓飞解说说,那是变相封闭了爱国校园毕业生的工作路途,“等于剥削了他们向社会上游活动的时机,着实决然”。

      港英政府的镇压,并未改动这些校园的爱国态度。邓飞表明,以香岛中学为例,在上世纪40年代办学之初就在校内举办升国旗、奏唱国歌等典礼,几十年来没有改动,“这是传统爱国校园的常规”。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传统爱国校园提出“民主办学”或“民主教育”的概念爱书网,意图在于解放学生的特性,与“殖民教育”区别开来。到了后来的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教育界又提出相似的“反奴化教育”或“民族主义教育”,旨在将学生培育成知道祖国、具独立思考才能的社会栋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接近香港回归,港英政府对爱国校园的“禁令”开端放松,并大举推广教育改革。本以为能够另起炉灶的传统爱国校园,又再次面对膏火冲击。邓飞解说说,彼时的港英政府在全港推广9年义务教育,学生可一概免费承受小学及初中教育;但由于爱国校园需自负盈亏,因而有必要收膏火才可持续办下去。“我们尽管请求到了政府的直接赞助,但政府却是‘按人头给钱’,收不到学生的话就没有赞助了。”邓飞回忆说,为了保持运营,这些校园的教师大多都拿着极低的薪酬,有几所校园终以封闭收场。

      全港中小学总计约1100所,传统爱国校园仅有十余所,占比很低。但邓飞对《环球时报》表明,当时,爱国校园所发挥的效果不行小觑。“首要,作为一所香港校园,我们对国情的了解必定比其他香港校园深;其次,相对内地校园来说,我们对国际化的了解程度也更深。”邓飞解说说,我国正逐渐融入、乃至引领全球化的浪潮,因而老练的爱国教育有必要是国际化的,学生要了解我国国情,也有必要站在国际化平台上,“无论是培育本地学生仍是内地来港读书的学生,传统爱国校园坐拥‘两层优势’,在推进爱国教育方面义无反顾”。

      2012年,香港发作反国民教育风云,爱国校园受到冲击,成为反对派的“出气筒”和批评的靶子。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刚被录用时,就曾被反对派矢口不移是“深红”布景,理由是她担任过“左派校园”福建中学的校长。作为爱国校园校长,邓飞也承受着不少压力。“有人以为我们是爱国校园,就必定代表内地、代表北京、代表中心,其实这是误解。”邓飞说,与香港一切校园一样,“现在我们的学生来自各个阶级,身世、布景各异,并没有共同的指征性”。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0  收藏